考研读书小学问,教你如何看了就会!
发布时间:2018-06-04 阅读量:
在看《罗辑思维》的时候,有时候会想为什么同样一本书为什么罗胖读能够读出这么多精华来,而我读却读出的精华有限。后来想明白了,在读书方法、读书技巧之上其实读书也是分段位的。这里的段位不是如跆拳道般技能的强悍,而是层级。
那么读书分哪些层级?一本书内容太多,可以摘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我们常见的街边吵架来说明。
►第一级:能读完,但是读完后不知道书想表达的是什么
这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已经忘了初中还是高中时候的文言文,难度还算低级的,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读,他基本上能读完,毕竟每个字他能认识。但是读完后却未必能够知道想要表达的意思。同样如果换一个更高难度的,如《易经》相信很多成年人能够看完,也仅仅是看完,但是看完后却为也不能懂得其中到底什么意思,哪怕字面的意思都未必能够说出来。
这样的读书不叫读书,最多叫找本书来识字。
就像街边看热闹,看的只是个热闹,那里有几个人在吵架。
►第二级:能读懂,读完后知道书字面上想表达什么,但是书的核心的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同样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部分人都能懂得这个是“站在仁义正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站在非仁义正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的意思,难度也还算低的。但是大多数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能达到这个程度,能够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最后读完了也能说一说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
同样还是街边看热闹,比起知识看热闹的人,我们知道了吵架的那几个人叫什么、什么关系。
►第三级:系统化,读完后理解书的核心观点,以及支持核心观点的论据、论证
读书层次的分水岭从这个层级开始分化。不光是字面上能够看懂,同样能够理理清上下脉络,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这是孟子说,他的推论从"天时、地利、人和“推出人是关键因素,因此要聚人。理清脉络之下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读书来说,读完了之后我们把整本书的逻辑线条弄清楚了,我们系统性的GET到了这本书的内容,书本的内容在我们的脑海中如同金字塔一样分布,主观点下分观点、分观点下论据论证。
依然是街边看热闹,我们更进一步知道,这几个人为什么吵架、吵架的前因后果。
►第四级:隐喻和新观点,读完书后能够理解其中隐喻、产生新的观点
普通人和牛人看书差距就在这里,牛人往往读书能够读出花来。如同《罗辑思维》的罗胖读书就能读出新观点甚至读出其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同样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正的意思真如字面表达那一样吗?这里面的“道”真的是道德仁义吗?
我不敢说自己是大牛,仅以我自己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出的隐喻是:“道”绝对不是仁义道德,而是利益。而我自己对此产生的观点是:
(1)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能够给别人利益,别人就会和你站在一起帮你助你成事。
(2)同样失道寡助也是如此,同样的利益如果自己占了太多,别人必然拿的就少了,长此以往就会把别人推到自己的对立面,由此利不可独占。
(3)从外向角度来说,要拉拢大多多数来打击少数人,给对手树立敌人,不断缩小他的资源,最终打败他。
(4)从内向角度来说,如果利益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利益投在什么方向,产出就会在什么方向。
读一本书能够产生的新观点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利用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去理解一本书,所产生新的认知再反馈完善、修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读书产生新观点是需要一定的累积和阅历作为支撑。
还是街边看热闹,现在我们对这个街边热闹事件我们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第五级:举一反三,读完书后能够将其中观点引申到其他领域
罗胖解读深究完一本书以后都成把其中的观点引申到其他的领域,而他最常见的就是引申到互联网领域。其实世界上大部分的道理是通用的,只是我们尚未想到而已。新的创新的模式不在是凭空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而是将原有其他领域的移植应用在另一个领域并获得成功,简称跨界,其思维也叫跨界思维。
仍然引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观点核心在于对道的处理。用跨界思维,这个道可以是利益、可以是信用、可以是互联网的流量数据、可以是人才、可以是资源。获取占有的更多对我们就会有帮助。
同样读书也是,读《孙子兵法》不一定是要打仗,也可能是在商场、政界;读《穷爸爸富爸爸》不一定是要转变思维去创业,也可能是给员工培训、完善管理制度;
依旧是街边看热闹,对这个街边热闹事件的前因后果、是非对错,我们想到了自己或者身边的人。
►第六级:学以致用,读完书后能够将其中观点提炼出方法并实践
同样是读书,为什么有的人读了能够成长、有的人读了以后只能原地踏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德鲁克说“管理的实践不在于知,而在于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胡福明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一系列伟人、名言都阐述一个观点,要实践。
最后一次引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观点核心的实践又是什么。我提炼出来的实践方法就是,在不损伤自己的利益情况下,尽可能的帮助别人;以及有意识的主动去学习新的认知。
读书读到最后就是实践,即是对自己掌握的确认,也是对书中理论是否正确的辩证。相比起那些干货文章,读一本完整的书,提炼的出来的观点和实践方法,我们知道它的全部推理过程以及对自己是否适用。如同读完教材我们要去解题,同时知道解题方法是怎么回事;读完写作书我们要去写作,同时知道这些写作方法背后的逻辑。
最后街边的热闹快散场了,马上要各回各家了,在回家之前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从中反思以后如何避免自己在街边成为热闹的角色和导演者、万一不幸发生自己又该如何。而且其他的人不过是在街边看了一场热闹,多来一个能够与人消遣的话题。
考研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固然已经是好的了。但是,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的你,是不是可以有更高一点的要求。我们无法改变时间,无法把我们的备考时间拉长,但为什么不用一下良好的方法,把我们阅读课本时的效率提高?
如果说读书的这六个层次对应到舒适区、学习区、恐惧区,那么:
舒适区里面的就是能读完和能读懂;
学习区向着恐惧区依次是,系统化读书、读出隐喻和新观点以及举一反三。
而读书后的实践则是站在学习区和恐惧区的边缘,甚至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恐惧区。
你现在读书是在哪个层次?
最后套用一个小编忘记是哪个大牛说的话“读书如果随便翻翻,那你读它干嘛?”如果考研是随便学学,那有那么多失败的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