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咨询教师

石家庄切换城市 石家庄 廊坊 保定 邯郸 秦皇岛 衡水 忻州 重庆 镇江 陕西 郑州

19031219119 全国分校
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讲义 >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背诵笔记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发布时间:2019-12-08      阅读量: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体=人=主观+肉体 客体:实践认识的对象

篇二:2016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2.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 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部分、哲学

二、唯物论

(一)物质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就是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3.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①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②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③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物质的定义方式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5.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物质和运动:①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③方法论: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7.运动与静止: ①静止的定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相区别,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相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方法论批判: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扩大运动,否定静止。

8.物质运动与时空:①时空的定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③时空的特点:客观性、有限性、无限性、相对性、绝对性。④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9.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②社会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二)意识观

11.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①意识的定义: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②意识的产生:三个发展阶段(一)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③意识产生的影响因素: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④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⑤意识能动作用:(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实践观

 12.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②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1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4.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5.规律及其客观性:①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辨证法

(一)两大总特征
篇三:考研政治无敌笔记————毛概总结 超清晰一天背完

1. 中共一大――1921年7月: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2. 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心议题:是讨论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根据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对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和 当前阶段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 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当时党的 最低纲领 和 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的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即在民族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华民族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提出革命纲领有其主客观的因素:

主观因素:①党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②党对中国国情有了初步认识。

客观因素:①国内外时局的新变化;②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注意,建党开始我党没有意识到党内的―左‖右倾的问题。

历史意义: ①(初步指出)正确分析了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②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③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④党中央领导人民走上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征途。

附:1922年8月,李大钊、陈等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会晤,商谈国共合作事宜,孙决定实行联俄联共,邀请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国民党。

3.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在广州举行(确定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第二次在抗战时,遇事协商)

大会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政治基础。(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中共三大开始我党比较明确的提到了和国民党合作过程中的―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批评了陈的右倾倾向),大会批评了这两种倾向,但是没有使用和―左‖右做斗争这个概念。

附: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4.中共四大――1925年1 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

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等20人。

主要中心议题:讨论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功能运动高涨的问题。

历史功绩: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段的革命态度问题,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②大会还指出来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提出了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③会议还把国民党分为了左、中、右三派。制定了对国民党的工作是扩大左派,批评和争取中派,反对右派;④大会还制定了有计划的开展工农运动的方针。⑤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不足:1、虽提出领导权问题,但对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2、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附:1925年11月《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等就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成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前身。

附: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提出是毛的萌芽的标志。

特点:1、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或工人)(领导力量)来领导;3、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主力军)是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4、首次把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劳动阶级,是我们同盟的对象,革命的基本动力。)

内容: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要团结)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革命的基本动力,也是同盟军),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5.中共五大――1927年4月27日到5月9日,在武汉召开。-------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

主要任务: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毛泽东批判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失败原因:1、虽然批判了陈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2、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一些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

 
 7.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

这是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思想上建设一支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8.中共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共产国际帮助下,莫斯科召开。共有142人。会议毛并未参加,会议是瞿秋白主持。

主要讨论:明确规定了没收一切土地,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的阶级路线,对富农的政策也有调整,但没有根本解决。

 ①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确定: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的政治形势:两个革命高潮之间;革命力量:工人阶级;革命前途: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③批判了王明―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和陈的右倾错误。⑤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 ⑥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

存在不足: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起了积极的作用。

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

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仍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对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9.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下旬,中国红四军古田镇召开。会议通过了毛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中心思想: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和党的建设。

会议规定: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一步阐明)决定着军队的性质和面貌,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②规定红军除了要进行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活动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③在党建方面,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④古田会议的这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⑤有效纠正了由于红四军党内组织基础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份所构成,由于红军尚在幼年时期,党的领导及黄缺乏一致的坚决地斗争,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错误倾向。⑥领导干部之间消除了隔阂,统一了认识;全军上下增强了团结,军队呈现出一派崭新的精神面貌。

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10.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内容:①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 ②揭露和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③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总结;④通过了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⑤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以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重要意义: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②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会议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的转变,迎接抗日新高潮的来临。 《决议》:①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②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③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1936年8月《致中国国民党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天的积累是成功的基石,你今天的努力造就明天的自己,加油!学程考研每日更新考研政治学习笔记,别忘记,分享给更多的人哦!